如今高考
以往作弊现象
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,2016年全国有940万考生赴高考,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,严格执行考试公正,防止作弊是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的问题。每年考生作弊神器与防作弊措施斗智斗勇的战火都会燃起,一方有隐形耳机、智能手表、牙齿装仪器等作弊手段,另一方就有金属探测仪、无线电监测车还有现如今的指静脉验证,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,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架势。纵使你有天罗地网,也会有漏网之鱼,颇有点防不胜防的味道。
最新规定要求
2016年的防作弊措施也再次升级:采用二代身份证现场报名确认、现场采集照片和指纹或指静脉等生物特征、及时进行信息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。考生要想进入考场,必须先用右手刷身份证,然后将左手的食指放入指静脉验证器以便核证是否为同一人。指静脉验证是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,它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。与指纹识别在程序上大致相同,但指纹容易被人复制,指静脉目前被人复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。
史上最严高考
2016年6月7日、8日迎来了史上最严高考——高考作弊首次入刑。不仅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严防作弊,组织作弊也将入刑定罪,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。《刑法》(修正案九)中规定,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,组织作弊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古代考试
这些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,那么它们是否有其历史渊源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高考防作弊和惩处方式:
在中国古代,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,一直持续到清光绪卅一年(1905年)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。科举考试相当于是中国古代的高考。科举之路,一可光宗耀祖,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,面对如此诱惑,古人为了顺利考取功名,费尽了心思,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、贿赂官吏、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方法不胜枚举。
第一道防线
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,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。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老生相互勾结,各取其利的现象。这个时候准考证应运而生了。在古代,准考证称为浮票,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“票据”和“座位便览”,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。为防止代考者,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、面色、有无胡须、胎痣等身体特征。考生进入考场时,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。
第二道防线
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,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。古代科举考试无论贫贱都可以报考,到明清时期则规定娼、优、隶、皂这四种人的子弟必须在三代以后才有报考的资格,这未免显得不近情理。官方要求五个结保报考,意为五人彼此相互担保报考,若以后参加考试谁有作弊行为,则五个人都要受到牵连。
虽然有此两道防线,但仍不免闹出许多笑话。譬如注明考生身体特征的准考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作弊行为,但其实用性还是显得有些令人怀疑。稍微有一两个长相差不多的人站在一起,就难以辨认孰真孰假了。
想比较而言,古代防止作弊的措施里最有效的应该是搜身了。据说金国时期,负责搜检的士兵一般都不识字,这是为了以防士兵与考生勾结在一起。“解发袒衣,索及耳鼻”,《金史》里的这句话则说明当时金国搜检考生达到了必须解开发髻,袒露衣服,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的程度。可见,金国对科举作弊的严惩态度。后来因这样检查读书人有辱斯文,受到不少官员的反对,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考场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,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。这样一来,明显显得斯文文明许多,作弊现象也大减。
“应试生儒举人监生,但有怀挟文字、银两,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,俱问发充吏,三考满日为民;若系官吏,就发为民。”这段明史史料便记载了明代严惩作弊者的法规,轻者罚款,重者还要坐牢房、发配到边疆充军,若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。
由此可见,古代高考作弊与防作弊真是五花八门,妙趣横生,也恐怕只有严惩才能完全禁止作弊现象了。此外,也说明现在多种多样的高考防作弊措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。
在此,宏景小编祝贺今年的考生都能达到目标成绩,实现理想大学梦!
(责任编辑:冯释燕)
声明:此文主要内容来源于《大公报》,作者彭胜发,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。
上一篇: 端午节出游,律师教你如何防止坑蒙拐骗?
下一篇: 法律宝典:出国旅游法律小常识集锦